您当前的位置:传统武术天地
梅花桩拳
时间:2014年05月16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taijiquan点击:
梅花桩又名梅花拳,简称梅拳,是位于桩上练习的一种拳术,也常用来作为基础功练习。
梅花桩起源于明末,最初以家传形式流传于民间,到清乾隆年间始向外界流传,近代以河北深县韩其昌传人较多。梅花桩所用木桩,直径3~5寸,十关截埋地下,上半截高出地面3尺3寸,桩与桩之间的距离前后为3尺,左右为1尺5寸。随着功夫不断增进,桩要不断加高,有的加高到5尺;也有人以砖块代桩,先在平砖上练习,再站横砖,进而站立砖。布桩讲究上应天像,下合地时,中合节气,如“北斗桩”(又名七星桩)、“三星桩”、“繁星桩”、“天罡桩”、“八卦桩”、“五行桩”、“九宫桩”等。梅花桩,因为于桩上练习,故有别于诸拳,也不同于南拳中的梅花桩拳套,其难度远非地面练习可比,练起来要求式正势稳,要建立严格的动力定型。梅花桩最适合两人以上的集体练习,众人转成一梅花状,忽开忽合,伸缩无定,饶有兴趣。其套路除五式固定外,无一定型,其势如行云流水,变化多端,活而不乱。
    梅花桩分大架小架两种。桩势(式)有5式:1大式(丹凤朝阳);2顺式(大鹏展翅);3拗式9二郎担山);4小式(猕猴攀枝);5败式(霸王卸甲)。演练时,1式变2式,2式变3式,3式变4式,4式变5式,循环无端,变化无常。
    梅花桩的步法有八方步和行步两种。1八方步,也称群步。八方步又分大中小3种。小八方步是基础步法,运动中便于闪、转、伺机进击。中八方步和大八方步用以对付多个对手,快而不乱,进退自如,可取主动之位置,占有利之地形,进退随情,起落随形,变化有法,动静有术。2行步有3法,即摆法、扎法、撤法。
    梅花桩的器械练习套路有大刀、大枪十二咱和大杆劈刺法,长柄器械类有戟、枪、棍、槊、党、耙、倒钩矛、梢子杆等;刀剑钩刺类有连环刀、剑、虎头钩、月牙刺等;此外还有流星锤等。
    练梅花桩,应该注重5式桩步的静力练习,这有利于练出通身一体的摔打功夫。桩式还有开裆顺胯的特点,以加大髋关节的活动幅度,提高灵活性。练梅花桩要求用鼻均匀地做腹式呼吸。经常从事梅花桩练习,对身体有良好的作用,可以使神经系统的稳定性、灵活性、准确性得到改善,提高某些肌肉和肌群的弹性和力量,增强心脏和呼吸系统的功能。
    南拳也有梅花桩,但与北方梅花桩、梅花拳不同,它不仅上肢动作多样,而且又较多地采用腿上的动作,所以也称为“南北合拳”。其手法主要有点、转、沉、挪、解、落、带、进。步法以拖马步为主。其步型多用“一字马”,身型注重侧身姿势,术语称“一片身”,目的是在防守中暴露面积小,进攻时保持一条线,便于捷进直取。其动作要求虚实分明,交手讲究身躲、闪、带、打,避其锋芒,攻其虚弱,进如暴风邓雨,勇猛敏捷。
    梅花桩是干支五势梅花桩的简称,也叫梅花拳,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传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属于昆仑派系。过去梅花拳法是以家传形式在民间流行的,轻易不向外露,直到明末清初时,才在我国山东、河北、河南一带传播开来,并在清末、民国时期官方和民间组织的各种武术擂台赛上取得优异的成绩,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梅花拳练功讲究内外结合、内外兼练、形神合一、形气合一,他的动作舒展大方、刚柔相济,动静有致,无论形神皆有独特风格。
    梅花桩在先前不论是练功还是技击,都在桩上进行,在长方形的拳场上,按照套路,每步一桩,约栽桩百根,最低桩为三尺三寸。随着习武人的功夫的不断增长,桩也慢慢增高。
    梅花桩基本套路之中分桩步与行步。桩步的基本姿势有五个,即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合称之为桩步五势,为静止的拳势,是练全身之气的主要方法。由于桩步五势左右对称练习,宛如盛开的双瓣梅花,而行步则以三法为主,即扎法、摆法、撤法,这三法是练习忽进忽退、忽上忽下、行东就西、形左实右、灵活多变,使敌人如坠入云雾中不能辩其方向的步法,它又宛如梅花的枝干,行步三法桩步五势巧妙地联系起来,交替出现,动静相兼,故得名干枝五势梅花桩。由于时代的变迁,栽桩花费太大,渐渐由桩上改为地上练习,但它仍然保持了原有套路的风格和招法,故又名“落地干枝梅花桩”。后来又由张从富由梅花大架练法改为梅花小架练法,所以目前流传梅花桩拳中有大架梅花拳和小架梅花拳之分。
    梅花拳的众多兵器,以棋盘大枪为帅,春秋大刀为先锋,除刀、枪、剑、戟、斧、钺、钩、杈之外还有许多人所罕见的器械,如:镗耙、燕翅镗、拦马橛、提戟、文棒、九环锡仗等等,可谓长短杂陈,奇正并有。梅花桩器械的练法与拳术一样,演练时也多为左右对称,左右活把,朴实大方,招五空去,意无空回,挑刺腾挪,潇洒自如。
    北京的梅花桩是由著名的武术家曾誉满中外的“铁臂沱南侠”韩其昌老师所传,在北京已繁衍了四代。学练梅花桩的人已数千人。    梅花拳,简称梅拳。过去不论练功或技击全都在桩上练习,故称梅花桩。全称干枝五势梅花桩。由于时代变革,加之栽桩花费太大,便渐渐由桩上改为地上练功,所以梅花桩也叫落地梅花拳。它是一种内练气、外练形,内外兼修,攻防技击性强,体用兼备的传统拳术。
  梅花拳源起的年代,由于历史久远,加之流传中只在师徒之间口授身传,所以已无确凿史料可查,致使众说不一。唯一根据是一部《根源》书,该书内容不仅记载了梅花拳武场方面的创建、传播过程,而且还有颇多文场方面的内容。种种原因,此书绝少外传。近几年来,经国内外专家学者考察论证,确认平乡县后马庄邹宏义是梅花拳的始祖。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著名领袖和创始人之一、威县拳雄赵三多是邹宏义的第十四代传人,平乡县后马庄被誉为梅花拳发祥地和策源地。
  据拳谱记载:张三省,字登,江苏省徐州府铜山县人,在<SPAN lang=EN-US>1588年(明万历戊子年),跟收元老祖学拳到1643年(明崇祯癸未年)出家。邹宏义,字光大,原名邹讵亮,字魁阳,生于明朝万历年间,祖籍河北邢州(今邢台),在明朝崇祯年间,居住在徐州府铜山县北街。他的始祖在元末为元朝内臣,明洪武年间归顺明朝,封为世袭一等指挥,镇守徐州,代代相传。邹宏义幼时习文,长大习武开始曾拜过好几名武师。约在明崇祯末年(公元1644年),邹宏义正在武山的山坡上练武时,遇到张三省,于是倒身下跪,要拜师学艺。张三省见他很有诚意,答应收他为徒,从此张三省在山上的一座破庙里把练武的要领、套路的口诀、动作传授给了邹宏义。过了一段时间,张三省又向邹宏义传授了文武妙法,还通过比武,看到邹宏义进步很快,心中暗自高兴,认为徒弟的功夫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于是张三省指着院内正在盛开的梅花对邹宏义说:“你要学梅花的品格,经得住严寒,创出一套独特的拳术来,只凭武艺开大道,不准求名和爱财。”邹宏义心领神会,恍然大悟:梅者,早也;花者,瓣也。是让我揣摩研究创出一套梅花拳呀!于是他将张三省传授的拳术与家传武略相结合,精心推敲、演练,创出了别具一格的梅花拳。其特点是内功外功并济,轻功气功并举,溶周易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术中。邹宏义把其师所传拳术大大完善提高,推向了新的境界。后经邹宏义的徒弟蔡光瑞、孟有德、王西征和其子邹文聚分别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传播开来。
  梅花拳内容丰富多采,其武功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架子、成拳、拧拳和器械四部分。
  架子是练功的基本方法。俗语叫拉架子、摆架子,由桩步和行步两部分组成。桩步为静,行步为动,动静分明,交错出现。桩步有五势,也叫五势头,即大势、顺势、拗势、小势和败势。其左右对称,犹如梅花五朵,灿烂开放。行步,有“三法”,即摆法、扎法和撤法。运动变化灵活迅速,忽进忽退,忽上忽下,行东就西,灵活多变,使敌坠入五里雾中而不能辨其方向。因此,是练习手眼身法步的最佳方法,宛如梅树枝干。桩步与行步相结合犹如枝干相连,很有讲究。因为邹宏义精通周易八卦,阴阳五行,此套拳就是按照五行易理创立出来的。因其开始在桩上练习,所以称为“干枝五势梅花桩”。
  梅花桩是站在桩上练功与技击。桩的直径为3尺3寸。桩与桩之间距离:前后为3尺,左右为1尺5寸。随着功夫增长,可不断加高桩的高度。桩法有“三星桩”、“五行桩”、“七星北斗桩”、“八卦桩”、“九宫桩”、“天罡桩”、“繁星桩”。梅花拳站的“繁星桩”,故有“空中梅花”之称。
  梅花桩除单练外,也可两人以上站在桩上练,围成一圈集体练习,或开或合,变化无定。梅花桩势有“丹凤朝阳”、“二郎担山”、“大鹏展翅”、“猕猴攀枝”、“霸王卸甲”等,练时可互变互换。后来渐渐由桩上改为地下练习,称“落地梅花”,但仍保持了原有的套路、风格和招法。成拳是抓拿摔打的对练套路,初练时有一定交手,也要走四门八方的行步,是比架子更高级的练习方法。在部分交手中所使用的步法称为“八方群步”,也叫“八方散手”。?拧拳是训练出手引手,见手使手,察敌人之来势,审敌人之短长,见劲使劲,借他劲和他动我亦动,占其行气、出其不意的能力。使用的是无拘无束,乱而不乱的大八方步为主的步法。
 梅花拳的器械内容繁多,除常见的十八般兵器外,还有许多本拳种特有的兵器。
     (一)走线铜锤。又名流星锤、链子锤、飞锤、走线锤。该器械是软兵器的一种。锤重十二两(旧制),绳套长两丈或一丈五尺,属单流星,用绳子末端系一鸭卵大小的铜锤,锤形如瓜,另一端套于手上,是吸收软鞭动作演变而成。演练时,把绳巧妙地缠绕在自己的脖子、胸、背、肩、肘、手腕及大腿、小腿、脚部和腰上,放锤抖身,使其窜击如飞,快如流星,其动作有“浪子踢球”等。此外还有绳标,只是改锤头为标头,演练方法与流星锤相似。除单流星、绳镖外,还有双流星。
    (二)方天戟。戟的规格很多,有长柄单戟和短柄双戟。梅花拳使用的为长戟,左右有对称的两个月牙,也叫罗王戟。戟的形制多样,练法也各异,主要有剁、刺、探、片、压、带、勾、拦、钻、挂等,可单练可对练。
    (三)春秋大刀。梅花拳使用的春秋大刀为长柄大刀类。该器械共长六尺,也称偃月刀,是民间练武练力的器械。要求两手持一刀,舞动时要以腰发力。刀法有砍、劈、撩、抹、带、斩、云等。梅花拳一代宗师邹宏义家传有一春秋大刀,其曾孙邹奎元之女出嫁平乡县王刘庄时作为陪嫁物品而保存至今。1986年已上交河北省武术协会。
   (四)六合梅花大刀。该器械属长柄大刀,其长六尺。
    一合凤凰三点头,二合乌龙来摆尾。
    三合夜叉探海式,四合青龙来现爪。 
    五合海中去捞月,六合手眼身法步。
    伏身盘刀拜观音,任他插翅也难逃。 
    (五)南阳叉。为长器械的一种,上端有二股叉的为“牛角叉”。梅拳中的南阳叉共长6尺。叉的击法有转、滚、搓、崩、砸、拦、横、捂、挑、掏、贯、拍等。套路有“飞虎叉”、“太保叉”等。
    (六)月牙棍。梅花拳中的月牙棍,属于长棍。先用枣木制,后又改用白腊杆,取其韧性强,练起来既柔且刚。棍的用法有劈、崩、抡、扫、缠、绕、绞、点、拨、云、拦、挑、撩、挂、戳等。其套路表现为“棍使两端”、“棍打一大片”的特点。作到手臂圆熟,身棍合一,力透棍尖,风声呼呼,势猛劲烈。
    (七)月牙大斧。梅拳中使用的月牙大斧长6尺,一面刃,长柄,有开山、静燕、日华、无敌长柄(刀柄)之名。
    月牙大斧拿手中,行如闪电走如风。
    前手放时后手进,神出鬼没把人惊。 
    扑刺来人硬打硬,莫差变式鬼神惊。
    白虎缩身把爪现,乌云盖顶劈华山。 
    青龙摆尾扫地斧,猛虎跳涧把命坑。
  此外,梅花拳特有器械还有:扒排木、文棒(兵铁剑)、梅花坤棍、九环锡杖方便铲,拐三尖、风火轮、梅花双刀等。
  邹宏义创立的梅花拳与其他拳派不同,自公开流传以来,就有“文场”和“武场”组织,而且文场指导武场。武场锻炼武功,传授拳理;文场敬祖师,研究文理及香礼妙法。文场的指导理论,包含着佛、道、儒三家学说之精义和周易之理的神奇妙用,讲修心养性,练神练气,称为文功。这是因为邹宏义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学、民族传统宗教?道教和外来宗教?佛教以及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所以他的武术伦理观,即武德是植根于儒家思想基础之上的。特别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对其思想影响很深。同时他又信奉道教,清静无为和佛学明心见性。所以邹宏义在传授武功的同时,强调门徒要精通文理,创立了以设立神堂、香案、牌位、烧香、拜祖、念经等为内容的“文场”活动形式和内容。
   梅花拳内分为大架、小架两派。小架一代宗师张从富,艺业精湛,武艺超群,演文习武全通。他的硬气功一运气,浑身硬似铁板。在北京传艺时救过清朝皇帝嘉庆。据传嘉庆帝在京郊附近光明楼微服狩猎遇虎,张从富相救,张因救驾有功,被皇帝召见欲封官职,由于梅花拳有不从官的规矩,所以没有接受官职,只收了一件补服返回。
  小架与大架都以梅花拳“五势”为拳母,但在练法和内容上又各有千秋。
  大架,立式、提腿。大劈大挂,舒展大方,形如龙、动如虎,气势雄壮,有泰山不可挡之势。尤为兵器善长。
  小架,蹲式,屈膝。表现为缩、小、绵、软、巧、灵活多变,以柔克刚,妙不可言,尤为拳术善长。
    梅花拳始祖邹宏义为梅花拳的完善提高与发展献出了毕生精力,创出了千秋伟业,育就了世代英才,受到了后世颂扬。公元1923年,后人在邹氏墓地为其立牌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