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传统武术天地
形意拳锻炼方法及要点(节选)
时间:2014年05月16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taijiquan点击:
练习者必须做到长期不间断坚持锻炼,锻炼时做到心态平凡,不能急噪和急于求成,必须按照形意拳中的姿势要领及八个“三合”锻炼标准练习,同时做到勤学苦练、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相互切磋、学无止境的一种高难度艺术追求理念。更要注意的是,在平常生活之中,工作之中都随时随地牢记形意拳中的每一个要点,进行实际运用。例如:在平时行走时,头始终上顶,脚趾向下抓地,全身有劲有意识,提肛等等。这样,使每天的锻炼时间从一、二个小时转为在平常生活当中有意识地进行习练,能提高其拳艺水平,真正做到拳不离手,随身所欲。
    
 身体各部姿势总要领
一、头要上顶、颈要竖直。
二、肩要松,肘要坠。
三、腕要塌、掌要撑、拳要紧。
四、背要拨、胸要含。
五、腰要塌、脊要正。
六、臀要敛、肛要提。
七、胯要送要缩、膝要扣要活、足要平要稳。
八、呼吸要自然,气沉丹田。
九、手、眼、身、法、步要合度。
十、正(姿势正确)、齐(动作整齐)、顺(进退和顺)、稳(均衡稳定)、实(力量充实)
总的可以归纳为:三顶、三尖、三扣、三抱、三到、三提、三圆、三沉
 三顶:头向上顶,脚尖向下顶,舌尖向上顶。
 三尖:手尖、脚尖、鼻尖相互对照。
 三扣:足心向上扣,掌心向内扣,胯、膝、肩向内扣。
 三抱:丹田要抱、心中要抱、胳膊要抱。
 三提:足跟稍提,膝稍提,肛向上提。
 三圆:两臂成圆形,虎口圆形,脊背成圆形。
 三沉:气沉丹田、肘向下沉、两肩向下沉。
 三到:心到、手到、脚到。
 形意拳对躯干的要求
    (一)胸、 (二)肋 、 (三)脊 、 (四)背、 (五)腹 、(六)腰、(七)臀
人体的躯干,是五脏、六腑的所在地,同时也是人体在运动中进行呼吸、运气、转折,发劲的主宰部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身体之“身”。
人之身(包括五脏六腑和头),就好象是汽车、飞机、轮船的发动机一样,它对人的生命、运动以及筋、血、骨、肉、气之壮衰勇怯、生死存亡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形意拳对躯干部的姿势、要求、锻炼方法等是十分强调和重视的。
这里只介绍胸、肋、脊、背、腹、腰和臀这七个部位的功用及要求。
胸为心肺之所,肋为呼吸之宰,腰为发劲之源,腹为储气之海,脊为人身之柱,背为换劲之处,臀尾为转抖之根。
(一)  胸
形意拳对胸部的姿势要求、运动要领是:有含有提、有储有发、有松有紧、有开有合、有起有落、有出有闭。含胸以顺气,提胸以下腰,含胸要舒张,胸出要闭合,提胸则气聚,挺胸则气涌。储者回,发者出,回要空胸,出要闭实。
    含胸和拔背是同时进行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含胸的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有助于呼吸的畅通舒适,气不上逆乃至归根(即深沉于丹田气海之中),是空胸实腹、水重火轻、内气归根、劲力储存的基本功法,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讲,含胸是必须明确和做正确的。况含胸在形意拳来讲,它既不属于回劲,也不属于起、发、出劲,而是属于中正之劲,故学者必须从含胸入手。另一个就是含胸有助于拔背。含胸有助于拔背,也只讲的是从左肩至右肩之间的横向之拔,尚不能完成脊背上下纵拔的任务。在含胸中所完成的横向拔背,对于增加两肩胛骨的劲力是很有好处的。
    只含不发,也不能只紧不松、有出无闭。须是有开有合、有含有发,这样心肺胸肋等五脏六腑,才能在一开一合,一升一落,一松一紧,一阴一阳的不断运动变化中,得到锻炼和增强。
    (二)  肋
    肋,包括胸肋和腰肋。肋在人身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对五脏六腑起着外围的保护作用,使它们不易受到外界的直接撞伤;二是对肺脏的伸缩开合,以及肺的呼吸吞吐量的大小,起着直接的、重要的主宰作用。
     口与鼻,均为入气、出气之通道,咽为口之门,喉为鼻之户,主宰气的出入与封闭。所以在拳经中传道:“上打咽喉下撩阴,妙处就在一塌心”,封人咽喉,要首闭其气门,气弱则筋软、力散,即任我为之。
    (三)  脊
脊,就是脊椎骨,俗称主心骨和脊梁骨。脊椎分为胸椎、腰椎、尾椎三节。胸椎十二节,腰椎五节,尾椎一节(成年人)。
胸椎是两肩向左右转动的中心轴,也是头部向前向后纵向运动的主要支撑部位。例如,在十四打法中的头打,使得头部发出弹抖劲的,乃主于胸椎的支撑和发劲。
    由第十二胸椎以下至尾椎之上端五节之腰椎。腰椎既是主宰上体左右转动的中轴,也是全身上下连接的桥梁,更是发放全身劲力的主宰。一身之主在于头,一身之劲在于腰,一身之气在丹田。所以说腰健壮则劲力发达,腰若有病则全身劲力松散,故言“主宰于腰”。
    从腰椎的最下一节至尾骨的尽端为尾椎。尾椎在整个脊椎中属根节(胸椎为梢节,腰椎为中节),根节是发劲之源,所以在形意拳中对于尾椎的作用是非常重视的,尤其是在发放爆发劲力时,总脱离不开“龟尾”的转抖。
    (四)  背
    背,指的是脊椎体的两侧,上至左右两肩,下至左右腰部之上的部分为背。
    背要拔,既要有横向之拔,也要有纵向之拔。拔背绝不是向单一方向的上拔或下拔,而是要象进行“拔河”运动似地两头均要有拉劲,从而产生出一种上与下、左与右的互相争衡之劲,这样所产生出来的劲力,才能保持中正平衡,不致于发生偏向。
    横向的拔背,主要是通过扣肩来实现的,它的劲力在于左右两肩后方下部肩胛骨的互拔之劲。两肩的里合和两肩胛骨的互拔,可以使劲力集中在脊椎骨的大椎部位,并使它始终持之以中正。所以说横向拔背,不但可以将腰部的劲气上提至脊(即大椎),而且可以使用两肩胛骨的按劲,并将肩胛骨的劲力传递到左右两膀上去。
      拔背在三体势中的具体运用是:每当吸气时,背部均宜轻拔(或称松拔);每当呼气时,背部均宜紧拔。有松有紧,才为阴阳互易。当爆发劲力时,背部一定要使劲力上移至大椎部位,而后再分散到前胸、两膀、两肘和两手上去。
    总之,含胸与拔背、沉肩与坠肘、扣肩与按膊、纵拔与横拔、虚领与顶劲、竖项与沉肩、挺项与扣肩等等,都是在互为作用、互相协同的配合下共同完成的、所以在练习时.不要把它们截然地分割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