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都是太极拳风格却不同?谁是正宗?
时间:2016年03月28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taijiquan点击:次
最近,有些朋友来信或是电话提出了一个在太极拳界内争论不休的话题:为何都是太极拳太极拳风格却不同?到底谁是正宗?几百年来,太极拳的发展从陈姓家族子弟闭户练习,到今天的天南地北推广,都称自己所练习的为正宗,到底谁是正宗呢?对于这个问题我却是有着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要解决太极拳的风格不同、谁是正宗问题,要从太极拳的创始、传承、发展上进行研究。今天我们不妨探讨一下:
王会长练拳照片:
一、太极拳的创始人
就太极拳的创始人,现在社会上就有这张三丰与陈王庭两种税法。张三丰在历史有过其人,但却非太极拳的创始人,乃是明朝初期的传教道士,明太祖几经派人寻访其人,但无有结果,因此此人成了一个传奇人物。陈王庭,字奏庭,河南温县陈家沟人。原是名朝后期的一名武官,曾经随戚继光征讨倭寇,李自成推翻明王朝,陈王庭和表弟(又说是妹夫)李岩跟随李自成起义。失败后,隐居故里,闭门造拳,结合戚继光的三十二长拳,融入太极阴阳原理,创造了陈家拳。早先叫绵拳,或柔拳。随后的几十年或几百年的研习形成了风格独特陈家拳。国家体委、中央电视台新闻采访都倾向陈王庭创拳说。而且按太极拳的流传的尽一百年,先辈的口传记载,以及陈氏家谱记载都证明太极拳为陈氏第九世传人陈王庭所创。太极拳一词和八卦掌、形意拳,都是在清朝道光年间,武术正值兴盛时期出现的。记得先师李?梧在世时讲过,太极拳的流传是在第十四世陈长兴破例收外姓弟子杨露禅时,才使得陈家拳得以外传。“陈家拳杨家传”这一美谈在武林界流传了多年。
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他在祖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后人称其为太极拳老架(大架)。长兴公以保镖为业,走镖山东,在武术界享有盛名。陈长兴拳架工整,身法正直,功夫纯正,时人称为“牌位大王。”
杨露禅(1799?1872年),名福魁。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人。自幼好武,因家贫,迫于生计,在广平府西关大街中药字号“太和堂”中干活。这药店为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陈见杨为人勤谨,忠实可靠,又聪明能干,便派他到故乡陈家沟家中做工。适逢陈长兴借陈德瑚家授徒。杨心中十分羡慕,有心拜师学艺,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陈不收自己。他虽然懂得江湖禁忌, 但因学艺心切,便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用心记下某些招式,无人时便私下练习。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后被陈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和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这样,杨露禅才得以正式拜陈长兴为师。。
杨露掸正式拜师后。十八年中三下陈家沟,深得陈式太极拳精髓。艺成时,他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了。为了生活,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后被人推荐去北京授徒。因武艺高强,号称“杨无敌”。他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大臣, 贝勒贵族,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陈式老架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如跳跃、跌叉、震脚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缩小动作,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时间长了,便形成了一种拳式,号称“太极小架子”。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而成杨式太极拳,并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杨露禅在北京授徒时,有旗人?佑者,因在旗人中的地位较低不能与贝勒爷称谓师兄弟,故在杨露禅的授意下拜在了杨露禅次子杨班侯的门下。杨露禅的次子杨班侯(1837--1892年)传杨式小架太极拳于满族人全佑(1834?1902年),全佑根据自己的身材和对杨家拳的理解,自己经过反复研习创造了吴家拳,传与弟子王茂斋与儿子吴鉴泉,后吴鉴泉移居上海,这样就形成了吴式太极拳的南北两派。
武河清,字禹襄(1812-1880),号廉泉,邯郸广平府人。禹襄曾祖静远以武痒生授卫千总职;祖父大勇,弱冠游武摩;父烈,邑摩生。长兄澄清,举人,官河南舞阳县知县;次兄汝清,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伯仲三人受家教,均习武。禹襄出身望族,博览群书,有文炳然。
同乡里人杨禄禅赴河南温县陈家沟学习太极拳,十有余年,备极精巧。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彼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后赴温县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太极拳,精妙始得。此后勤加钻研,武禹襄终生研究太权拳,及至到老,病卧床榻,犹为侍疾者讲论拳术,娓娓不倦。其甥李亦希、李承纶均从其学,尤以李亦?拳艺最精。武禹襄传世论文有《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四字秘诀》、《身法八要》、《十三势说略》等。被后世尊为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
孙禄堂(1860?1933年)名禄堂,字福全,晚号涵斋,别号赛活猴。完县东任家疃人,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武学大家,堪称一代宗师,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
孙禄堂天资聪颖,勤奋好学,9岁丧父,家中一贫如洗,由老母抚养成人。他喜爱武术,曾拜一位江湖拳师学习少林拳术,时间虽短,但他好学苦练,练得一身好功夫。11岁时背井离乡,去保定一家毛笔店做学徒。13岁时孙禄堂拜河北省名拳师李魁元为师,学习形意拳,同时文武兼学。两年后,孙的武艺出类拔萃,李魁元便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师傅郭云深继续深造。不久他便把形意拳的真功学到手。然而他并不满足,还继续寻师学艺,到北京跟八卦掌名师,程廷华学艺,由于孙禄堂本来功底深厚,又得程师竭力指教,苦练年余,尽得八封掌的精髓。为使他经风雨见世面,广识神州武林各派之精华,追本求源,挣脱师法樊篱,日后自成一家,便诚恳地劝他离师门去四海访艺。1886年春,孙禄堂只身徙步壮游南北11省,期间访少林,朝武当,上峨嵋,闻有艺者必访之,逢人较技未遇对手。1888年他返归故里,同年在家乡创办了蒲阳拳社,广收门徙。
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太极名家郝为真。郝将自己所习太极拳之心得传于孙禄堂。此时孙禄堂武功卓绝,德高望重,誉满京城。1918年孙禄堂终于将三家合冶一炉,融会贯通,革故鼎新,创立了孙氏太极拳,卓然自成一家。同年徐世昌请孙禄堂入总统府,任武宣官。1928年3月,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孙受聘为该馆武当门门长,7月,又被聘为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孙禄堂晚年,正值列强环伺,国力衰微,民族危亡日趋严重,在外侮面前,孙大义凛然,在他年近半百时,曾信手击昏挑战的俄国著名格斗家彼得洛夫,年逾花甲时,力挫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举击败日本5名技术高手的联合挑战,故在武林中不虚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美称。
。1915年到1932期间,孙禄堂除撰写了《太极拳学》外、还先后著述《形意拳学》、《八卦掌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论拳术内外家之别》等重要专著和文章。1933年冬天他无疾而终。
二、太极拳的流派
太极拳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太极拳的流派的形成也同样是这样的。太极拳由陈家拳发展成今天的五大流派,同样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五大流派的形成首先是由创造拳术的宗师决定的。杨露禅在北京的教拳,使之名声大震,尤其是所在的是王宫官府,如果在老家教拳,即便是功夫再好,也难以成名,因此,你所创的拳术外人是不认可得。这就说明了社会环境对拳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国家体委在整理传统武术的过程中,为了规范管理太极拳的传承,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把陈家拳、或杨氏拳等统一为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五派。并由相关的拳师,对传统的套路进行了规范。同时国家体育出版社相应的出版了书籍,并做成了电影。
陈式的代表人物当时是陈氏第十七世传人陈发科大师;杨式的代表人物是杨露禅的曾孙杨澄浦大师;吴式的代表人物是王茂斋、吴鉴泉大师;武式的代表人物是郝月如大师;孙式的代表人物是孙禄堂大师。
几十年前的武林的传统规矩于今天大不一样,如果要想在武林界里立足,第一是功夫,第二就是武德。而且交手就是毫不留情,必见输赢。每个拳种,每个门派,要想立足于武林,首先就是要求掌门人的武功和武德必须要胜出,否则你就不能立足武林。太极拳的五大门派的代表人物在当时的功夫那绝对是响当当,而且武德为人也是威震武林,使天下豪杰信服。
三、各流派的特点
1、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和练法还要求: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气, 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穿。在推手中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曲伸人末 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棚、捋、挤、按”等法 则,借力制动,舍己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陈式太极拳分两路;
第一路特点是:以柔为主,由松入柔,柔中寓刚;行气运劲,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质量唯柔软是求,柔软是化劲的基础,运用柔软以迎刚,可以化刚为乌有。初期动作力求缓徐,一揣摩行气运劲,全身内外,一动全动,使能处处保持平衡而不失其势,练成随遇平衡的技能。缠丝劲是粘化、牵动、进逼的核心,缠绕圆转,功深后能达到即化即打,依着何处便从何处击去的技术。发劲的运用,原则上是没有牵动则不发。缠丝劲的锻炼,能逐渐产生一种似柔非柔,似刚非刚,极为沉稳而又灵活善变的内劲。第一路是以身领手的动作为主,足随手运,动分(离心力)静合(向心力),不断变化,不断调和。技击性战略原则,为一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先至。
第二路(炮捶)的特点是:从松柔入手,刚中寓柔,以刚发为主。行气运劲,以缠丝劲锻炼为主,而刚发的动作较多。质量以刚强是求,刚强是克制柔弱之道,而至刚亦能克刚,故以刚中有柔,为克柔胜刚之道。刚遇刚则刚坏,柔遇刚则摺,隙匾乃见,是为我顺人背之关键。动作以迅速占势,占先。由迅速得以遇隙即击不失其机,所谓“知机其神”。技击性战略原则为隙开则迅速占先,发则所当必,必摧。第二路有“窜蹦跳跃,腾挪闪展”的动作,又多发精,震足,故迅速疾快,一般约为三分钟练完一套拳。这两套拳都是从松柔入手,积柔成刚,刚柔相济。从慢到快,快后复慢,而又都是快慢相间,所以能适应推手时的急应缓随。都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劲为统权为其共同特点。但一路是在中气贯足下的基础上,体现出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点;而二路(炮捶)则在中气贯足下的基础上,体现出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窜蹦跳跃,腾挪闪展的动作比第一路为多,速度比第一路为快。因此,二路的刚快脆可与第一路的柔、缓、稳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2、杨式太极拳的特点:
(一)、立身中正安舒。杨澄甫先生提出“太极拳说十要”主要是身法要求。但“立身中正安舒”这一特点,尤以杨式太极拳最为见长。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练功时身法要正,大部分动作都要使上中下三个穴位(即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基本能够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一个重力垂直线,身体不能前俯后仰。二是尾闾要保持中正,从大椎穴到尾闾部位(长强穴)要保持脊椎的放松垂直,形成上下对拉拔长,而且尾闾要像船舵一样指引航向。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做到以上两个方面就能体现立身中正安舒的特点
(二)、拳架开展大方。杨式太极拳在拳架上的独特风格是开展大方,认为只有开展大方才有助于肢体上下左右的对拉拔长,拳架开展大方要求身体要内外放松,举手投足动作须到位。。
(三)、动作松柔缓慢。
(四)、行功速度均匀。杨式太极拳则强调慢、柔,而且特别强调速度要均匀,忌讳动作时快时慢,架子忽高忽低。速度均匀既包括从起势到收势的整个套路,也包括单式动作手脚运行与配合的速度,还包括上一个动作与下一个动作的过渡衔接自然协调。全部套路速度始终如一,“迈步似猫行,运劲如抽丝”,要求动作转换时,徐徐地倒换重心,轻起轻落,点起点落,快慢始终如一,而不主张“快慢相间”,行功走架速度均匀,是杨式太极拳的独到之处。虽然个别动作可以做得稍快一些,但从总体上说好似行云流水,速度均匀。即便是转身双摆莲和转身左蹬脚等动作,也仍然强调速度均匀。
(五)、虚实分明。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一文中,开宗明义的提出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把分清虚实摆到头等位置,可见分清虚实对于习练杨式太极拳之重要。
3、吴式太极拳的特点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循规蹈矩,松静自然,独 具静态之妙。拳架虽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又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 舒展,不显拘束。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4、武式太极拳的特点:
动作简洁紧凑,架势虽小而不局促,动作舒缓平稳,出手不超过 足尖,收时不紧贴于身,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胸部、腹部的进退 旋转始终保持中正。步法严格,分清虚实,小巧灵活,迈步时足尖先着地,然 后再足跟着地徐徐放下全足踏平。弓步前腿膝盖不得超过足尖,后腿不挺直高 拔。拳势讲究起、承、开、合,动作连贯顺遂,用内功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 转”来支配外形,以“神宜内敛”,“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气,以气 运身,意动身随,意动气随,意到气到,意到力到,意力不分”,达到意、气、 形三者合一。
5、孙式太极拳的特点
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动作舒展园活,敏捷 自然,练时双足虚实分明,全趟练起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每转身时以“开”、 “合”相接,所以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四、太极拳的传承
太极拳的传承如同其他门派一样,有着严格的规矩,在过去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徒弟找师傅好找,师傅找徒弟难找”。意思就是说一个名师要传承自己的功夫并不是是个人就教的,而是要看此人有没有天份、悟性、德行。在教徒时要求的十分的严格,尽量的使自己的东西保持原样。所以有些门派在传承上人气很低,没有几个弟子,比如:武式太极拳近百年来的传承就比较严格,门内的弟子也不多。下面就陈式太极拳的传承了解一下:
陈式太极拳在陈长兴年代就有了不同的练法,陈氏子弟有一支移居赵堡镇,以陈清平为代表,其练地拳术虽然都是陈家拳,但由于在传承的问题,使得练习方法就有了异样,近百年的传承必然就会出现更大的不同。而陈长兴一支所传下的拳路到了曾孙陈发科年代对原来的套路有进行了修改,才有了今天的一路和二路。陈发科在北京教拳时,一大批的学生中也只有有数的几个被收为弟子,其中有名的李经梧、雷慕尼、田秀臣、洪钧生、冯志强等,其中李经梧赡养师傅至归天。
太极拳的传承虽然严格,但就个人悟性和每个人的基本条件来说却有着不同,因而每个人地拳架就有这不同,更有着随着练习的时间的延长,功夫的增加,对拳的悟法也就有着明显的不同。有的人再传拳的时候把自己地悟法也传给了自己的弟子,这样的循环发展就会对原来的拳法有了发展,因此就衍生了四个门派。
太极拳的风格问题十分明显的就解决了。即便是一个师傅传授,因为悟性不同,身体状况不同,拳的风格就会不同的。更何况太极拳优派生了四大门派呢?
五、谁是正宗问题
以上我们了解了太极拳的创始、太极拳的流派、各派的特点、太极拳的传承,那么就十分的清楚了太极拳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太极拳的传承也是如此,太极拳的特点在一定时间内稳定,有时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
解放后,国家体委根据社会的需要,在原来太极拳的基础上,编排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综合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近几年为了便于比赛,又编排了各式的竞赛套路和四十二式竞赛套路。这就使得太极拳的传承上出现了两个环境:一个是传统套路的传承;一个是规定套路的推广。所以说太极拳的发展是相应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太极拳的传承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它不仅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而且包含着对传统文化地继承问题。目前社会上有一种令人但有的现象:就太极拳来说,无限的神话太极拳,把太极拳说成了是一种过于神秘的功法,是对于太极拳的吹嘘;把太极拳搞成舞蹈形式进行推广是对太极拳的亵渎。怎样还原太极拳的真面目,是太极拳健康的、继承的、发展的传承,是摆在太极拳爱好者面前的首要工作。
中国的武林中,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就又着门派之争、正宗之争,但是争来争去也无法整出个长短。太极拳的传承,近三百年来,由闭门练拳到公开的传播,习练者越来越多,各种形式的练习方法、练习形式,甚至使太极拳商业化、全球化。那么谁是正宗这个话题我想没有必要重提,如果你一定要我说出谁是正宗的话,那么我只能说:谁都不是正宗!因为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庭才是正宗。
太极拳的修为首先是对武德的修为,对人的心态的修为,太极拳的阴阳变化原理是唯物主义,太极拳的技击原理也是遵?阴阳变化的原理的,太极拳的内功的修为也是遵循阴阳变化原理的。只要真心的练习,找一个名人指点一下,至于是不是正宗我看没有关系,只要虚心的练习,时间长了就出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