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段:恩州郭氏 人才辈出
接上次讲到:大家找到了“东四”这四棵千年古槐。接下来要干什么呐?
第四路主要任务,就是为了在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酝酿精英。
“十三刀王”王老五,推荐郭静大侠担当第四路主帅。奇门遁甲掌门人“李小脚”决定,由李家的奇门遁甲传人之一的李康协助。
王老五的推荐理由是:
一、四女寺郭氏家族的郭仲彬,曾是四女寺地区前朝元代最大的官,即是“恩州的达鲁花赤”。郭仲彬原籍大都路良乡县(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1341-1368年间,郭仲彬在四女寺所属恩州就任“达鲁花赤”(蒙古语,意思就是州的最大长官)。郭氏家族具有“人杰的慧根”,可作为精英培育。
二、郭仲彬当官期间,积极发展生产,重视教育,轻赋减税,惩治贪官污吏,使当地百姓受到许多实惠。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的拥戴,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三、郭静大侠与郭仲彬家族,“五百年前本是一家”,一笔写不出两个“郭”字,便于沟通、完成任务。
注:宋元代的恩州(即:今山东省武城县大部和平原县西部一带地区)。辖境相当于今河北省清河、故城二县和山东省武城县及平原县、德州市部分地域。1369年(明洪武二年),恩州降格为恩县。1956年3月国务院撤销恩县建制,将恩县分别并入武城县和平原县,恩县县城今为武城县的恩城镇。
郭静却不愿意担当此任,愤愤地说出原由:“朱棣的反贼叛军,杀我众亲和村民。血海深仇,今生不报枉为人!我绝不能等到慢慢地酝酿精英、‘重整河山待后生’的时候;我只愿执行第六路的使命:刺杀朱棣,报仇雪恨!”
王老五话语折中地劝解说:“郭仲彬当过“达鲁花赤”的官,自然与元代的蒙古人,有许多的交情。你若想快点刺杀朱棣,报仇雪恨;你可以通过这种关系,借助蒙古人对明朝朱棣的复仇力量啊!”
郭静听了,更加质疑:“既然郭仲彬当着元朝的官,朱重八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当了皇帝之后,为什么没有找他郭氏家族的麻烦呐?而今朱棣也不去惹他呐?”
王老五答道:“你问的好!这里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密经历……”。于是,王老五讲起了这段流传至今的民间故事《八月十五杀鞑子》,也就是“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
1351年起,各地红巾军(红枪会)相继起义。元惠宗为了巩固统治,出台了一个损招,就是派兵到各家各户进行控制,俗称:“家鞑子”。
“家鞑子”,就是住在各家的鞑子(蒙古兵)。每个家鞑子管理10户,他们的任务就是监督控制各家各户一切行动。
为了严防大家造反,凡是凶器一律没收(类似当今的管制刀具),菜刀10家用一把,而且都得由他保存,用时去领,用后即还。
家鞑子轮流地在各家吃住,也有的常住某一家。好东西得紧着他吃他用,稍不顺心,不是打就是骂,甚至处死你都无处伸冤。
亲朋好友在一起聚会,或者说个悄悄话;你要惹着他,他就说你是密谋造反,说杀就杀。
还施行宵禁,天黑就吹灯,谁也不敢遛达闲逛。你要晚上出来,抓住了,轻的是一顿毒打,通常是“咔嚓”一刀。
汉人的封建传统意识,最受不了就是:有的家鞑子特别坏,看上了哪家有大闺女、小媳妇,想跟谁睡觉就跟谁睡觉。还理直气壮地为自己的兽性编造理由,拿着匈奴个别部落的陋俗(今已绝迹),当成幌子。说什么:“我们的风俗就是这样,客人来到你家,看上你家的那个女人了,就把行李放在那个女人的床上,晚上这个女人就要赔客人睡。这是招待客人的礼仪!”
那些色狼家鞑子们,睡够了女人,还有敲诈勒索的阴招,说什么:“如果,客人没有看上你家的女人,或家里没有女人,就应挨着一家之主的床睡,这也是客人的礼节。”
所以,老百姓要想逃过一劫,就得用钱消灾;有钱人家还能承受,穷人家往往倾家荡产,最后也保全不了妻女被糟蹋。
家鞑子这种暴虐的统治方式,让广大的老百姓,怒火满胸、仇恨满腔、忍无可忍;特别是血气方刚的汉子,经常拼死一搏……。
朱重八的军师刘伯温,聪明绝顶,足智多谋。他看到了消灭敌人的良机,向朱重八献上了一条妙计:
“家鞑子的暴虐行径,在人民群众中,埋下的刻骨仇恨,激起了复仇烈火。
“家鞑子们都分散在各家各户,如果大家一齐动手,别说10家只有一个家鞑子,就算有两个家鞑子,也不成问题。
“这样,绝大多数鞑子兵就能被消灭,我们的兵力就占了优势。我们组织各路红巾军,趁机夺取他们的要塞重地,并直捣他们的老巢,夺取政权,把鞑子们赶回老家去。”
朱重八有些犯难地问:“全国这么多人家,用什么方法告诉大家一齐动手,还不能被发现呢?”
刘伯温胸有成竹的答道:“我已经想好了通知大家的办法。”
“家鞑子们喜欢吃肉,对面饼不感兴趣。我们把消息放在面饼里,通过红巾军在各地的秘密组织红枪会,采取八月十五中秋节,月圆之夜图个圆圆满满的吉利,互送面饼的方式,通知大家。
“使即家鞑子们发现面饼里有东西,因为他们不精通汉话,也不懂得汉人的习俗;就说这里面加东西的面饼叫月饼,里面的是饼芯子;为了向月亮娘娘祈祷‘全家团圆,保佑平安’用的。”
果然,中秋之夜子时一到,趁着黑夜家鞑子们睡了,10家的精壮汉子,杀一个人还不容易,用木棍打头,用石头砸脑袋,绳子勒脖子……。一夜之间,平日嚣张跋扈的鞑子兵,全都报销干净。
朱重八的红巾军,也是乘胜进攻,一举推翻了蒙古人的元朝,建立了明朝(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封建王朝)。
为此,人们每到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都用吃面饼纪念这一事件;只是面饼里面的饼芯子,不再是消息了,换成了各种好吃的馅;而这种带馅的面饼,有了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名字“月饼”。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王老五(十三刀王)讲到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话音刚落。
郭静郭大侠也算是代表大伙,提出了心中的疑虑:“在这么大的一场杀戮中,郭仲彬作为元朝的官,他自己以及恩州的家鞑子们,怎样了?”
这时,奇门遁甲掌门人“李小脚”接过话茬:“五哥讲了这么半天了,先喝口茶,歇口气。我来为大家讲后面的故事”。
李小脚毫无掩饰地说:
“在咱们山东武城及周边,方圆几百里范围的各村各寨,大多数的秘密组织里的教主或舵主,都是我们李家奇门遁甲传人。这些秘密组织,也算是朱重八红巾军的地下组织。
“所以,朱重八的红巾军是怎样处理郭仲彬以及恩州的家鞑子们,我们十分清楚。
“这还要从‘红军’的起源说起……”。
于是,“李小脚”揭开了这个鲜为人知的谜团。
山东武城远古时期,流传着一种教会教派“无极”,之后又分化出“阴教”、“阳教”两派;俗话说得好,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阴阳两派几百年的纷争中,又成了“阴阳教、明教”,也称“太极教”。之后,又分化出八卦教、白莲教等等。
山东武城的农民组织,随着历史演变,也是由此演变来的。元朝禁止民间拥有武器,那是没有“红枪会”这个组织。那时,有的组织集会时,成员的袖子上,只是扎个红布条或也是脖子上系个红布条,作为组织成员的秘密标志。
元朝末年汉人公开反抗,农民起义军联合民间宗教的起事时,为了标志明显,头上扎了红巾,之后,即被称作“红巾军”,也就是人民群众称作的“红军”。
元末明初的文学家、史学家《陶宗仪•辍耕录》卷九“松江官号”条,就记载了,当是红巾军时民谣和红巾军军歌:“满城都是火,府官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
自此,“红军”!成了农民起义军的代名词和最喜欢名字。(注:以农民为主的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最初也称作:红军!)
咱们山东武城地区,各村各寨的农民组织,使用的都是系着红缨的长矛,所以叫:红枪会。
李小脚讲到这时,进一步解释说:
“郭仲彬当恩州的达鲁花赤时,同样,各村各寨的农民组织还没有红缨枪呐!但是,为了方便识别组织成员,方便日常的习武练功,还要便于伪装;人们只是在白蜡杆的一头,系上一个红布条。
“鞑子兵盘问时,就说是赶牛、放羊的棍子,哄麻雀,护庄家的幌子…。一些不知内情的小孩子,看着好看、觉得好玩,有的在自己放羊的鞭子上,有的在自己的赶鸡鸭的柳条上,也系上了红布条,无意之中,却对组织起到很好的掩护作用。
“郭仲彬能当‘达鲁花赤’,可不是一般的人物,文韬武略能力超人!因为,元朝对‘达鲁花赤’有严格的限制。”
李小脚对达鲁花赤官职的重要性,作了说明:
达鲁花赤是代表成吉思汗的军政、民政和司法官员;掌握地方行政和军事实权,是地方各级的最高长官。至1265年(元代二年),元代朝廷正式规定,各路达鲁花赤必须由蒙古人充任。在缺少蒙古人时,允许由“有根脚”(门第高贵)的色目人充任。(注:色目人是元代时,对来自中西亚的各民族的统称,色目人后来经历与汉族,蒙古,维吾尔等民族的大规模混血,形成了后来的“回族”)。
郭仲彬作为恩州的达鲁花赤,他是蒙古人、色目人,还是汉人?至今还是个谜。无论他是什么人,能当上达鲁花赤,已经表明他是:人中豪杰,乱世英雄!
郭仲彬身边的一位高人,从郭仲彬的施政过程观察,推断他是汉人。
评价他:作为蒙古人统治王朝的官员,从忠君和爱民的角度上,注重兼顾元朝与汉人之间的利害关系。比如:提出了两个为重“朝廷必须以人民为重,人民也要以国家为重。”
他利用朝廷的官方手段,强制大地主减租减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还引进蒙古多种的草料种植,拓宽的畜牧的饲料途径;使农业生产和畜牧业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和当地百姓,都得到了实惠。
他反对两个极端:一是,蒙古人就是太君,汉人就是奴隶。二是,汉人都是好人,蒙古人都是坏人。
他以王法为准绳,严惩贪官污吏,对待蒙古人也不手软,一视同仁。凡是,奸淫良家妇女或敲诈勒索百姓的家鞑子,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郭仲彬熟悉阴阳术(太极),应用于民族关系上,叫“蒙汉一家”:
蒙古人的性格强悍粗犷,太过阳刚。汉人多为朴实儒雅,太过阴柔。太阳与太阴结合,可以优势互补,刚柔兼备,民族之间优势互补,可以化解民族矛盾、促进民族团结,各族和谐相处,维护社会稳定。
他默许蒙汉通婚,也包括色目人。
许多蒙族姑娘,喜欢汉族小伙。还有一些蒙古人身份的哈萨克姑娘,更是直接了当地追求汉族小伙,看上谁了,骑着马就追,追上就要人家娶她,也说是民俗,叫什么:“姑娘追”。
郭仲彬遇有这类情况,只要是姑娘、小伙两人愿意;外人反对或阻扰时,他会帮助铲平。
遇有蒙汉婚礼时,逢请必到;甚至主持婚礼。
郭仲彬也将阴阳术(太极),应用于军民关系上,叫“军民一家”:
他要求当地驻军以及恩州的家鞑子们,协助当地群众生产劳动、剿匪防盗、救灾抢险。
他也会在蒙古人的传统节日,号召当地的豪绅,去慰问犒劳那些:不扰民、不害民,还能为民做些好事的驻军,特别是那些军纪严明的军官和武士。
郭仲彬也是习武之人,喜欢结交武功高强的朋友。还结交了几位蒙古的射雕手。蒙古的射雕手,使用的是硬弓,射箭能力极强,都是万里挑一的好汉。汉代的飞将军李广都曾被射雕手俘获过。射雕手被后人称作“射雕英雄”。
郭仲彬的施政策略,使得当地的蒙古人、色目人、蒙古兵和汉人、老百姓,相处较好。
在当地的汉人秘密组织红枪会,也非常佩服和拥戴郭仲彬,从不在他的地盘闹事;还成了郭仲彬的私密朋友。
郭仲彬在恩州,既有群众基础,又有“黑白两道”的朋友。
刘伯温在制定“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方案时,已经得到了红枪会的报告,作为恩州的特列如何处理,需要解决以下难题:
一、郭仲彬精通汉族文化(可能就是汉人),用月饼传递消息的小伎俩,瞒的过家鞑子,瞒不过郭仲彬。他毕竟是元朝的官,一旦被他发现后告发,全盘皆输。所以,要么争取他,要么先杀了他。
二、恩州的蒙汉通婚,导致一些家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用月饼传递消息的,不但容易暴露,还会遭到通婚家庭的不忍和反对。所以,要么争取通婚家庭,要么先杀光通婚家庭。
三、恩州的蒙古人、蒙古兵,绝大多数是好的;把好的家鞑子也都杀了,会背上滥杀无辜的骂名,失去恩州的群众的民心,甚至连红枪会也不服气。怎么也不能杀光恩州所有蒙汉通婚的家庭吧!
刘伯温毕竟是个“智多星”,根据红枪会的报告的情况,又搜集了郭仲彬和恩州兵力的所有细节,制定了一套两全其美的作战方案。
八月十五,恩州地区没有出现,老百姓“用月饼传递杀家鞑子消息”的现象,因为家鞑子们根本就不在各家各户过中秋节,而是都集中到军营搞联欢活动去了。
郭仲彬施政期间,特别尊重各民族好的风俗习惯。
汉人,中秋之夜讲究的是阖家团圆,在一起喝酒、吃饭。
蒙古人,中秋之夜喜欢围着篝火跳舞。
所以,每到中秋,就撤回各家各户的家鞑子,好让家家户户,踏踏实实地好好团聚,不受干扰。
同时,为了缓解蒙古人的思乡之情,按照蒙古人的习惯,组织个“篝火晚会”,大家围着火堆弹琴、唱歌、跳舞,喝酒、吃肉……;也是非常热闹的。
刘伯温就是了解了这个情况,决定:趁着蒙古人、蒙古兵,集中在一起搞“篝火晚会”时,派出一支精锐部队,联合当地红枪会,将他们全部包围起来。以绝对的优势兵力,迫使他们投降;如果不降,就地歼灭。
为了保证计划的万无一失,还运用太极原理,制定了一个阳谋,一个阴谋:
1、阳谋:组织一支最强的部队,派出一位最棒的主帅,秘密前往,一战成功。否则,事情败露,会影响全国的统一行动,导致满盘皆输。这时,有一位让人意想不到的人物,主动承担了重任。她就是朱重八的大老婆,人送外号“马大脚”。她说自己的脚大,还会几句蒙古话,可以扮成蒙古人。(注:蒙古姑娘不裹脚,都是大脚)。朱重八和刘伯温地心知肚明地都同意了,因为他们知道她:武功高强,粗中有细,能征善战,还是具有亲和力,很受军队拥戴,受到百姓传颂的“马大脚”。
2、阴谋:为个削减蒙古人的战斗力。趁着“篝火晚会”的机会,以慰问犒劳他们的名义,事先在送给他们酒里做手脚,让他们一醉不醒或东倒西歪。特别是哪几个射雕手,非常厉害,能以一敌十,甚至,以一敌百;要趁机偷走他们弓箭,或毁了他们弓箭。至于郭仲彬,进行秘密诱捕,先软禁起来。
这场仗的最后结果,基本达到了刘伯温的目的。有三个情况,需要说明:
一是,大部分蒙古人、蒙古兵都归降了。特别是后来,当他们得知全国的家鞑子,一夜之间都被杀了之后,庆幸自己在郭仲彬的领导下,蒙汉关系、军民关系,一直保持良好,才保住的了性命。为了记住这个善有善报的因果,恩州的这些蒙古幸存者,每年都举行“篝火晚会”。再后来“篝火晚会”的故事,传播越来越广,也成了“民族团结,消灾解难”的意义。至今,仍然可以看到,在中秋之夜,举行“篝火晚会”的活动。
二是,哪几个射雕手被俘后,不愿意归降,对红巾军的使用阴谋取胜,不但心里不服,怨气还耿耿于怀;这时,红巾军知道他们的厉害,怕放虎归山,决定杀了他们。郭仲彬此刻被软禁了,也没有表示投降。马大脚与刘伯温商议,念在他造福一方的功劳上,也从未杀害过红巾军,只要不与红巾军作对,“不战不降”就随他意愿吧!于是,免了郭仲彬达鲁花赤的官,对他的家产秋毫不犯,变身成了地方的豪绅。
三是,郭仲彬从红枪会的朋友嘴里,得知要杀了哪几个射雕手后,立即采取了营救行动,上下打点,并亲自求情。等到了“同意”后,拿着《赦免令》赶到牢房时,虽然,人没有被杀;他们的手筋,已经被挑断了;也就是说,再也不能拉弓射箭了。
李小脚讲到这里,王老五对郭静大侠说:“郭大侠,这就是郭仲彬,还有那几个蒙古人与明朝的恩仇。你可以通过郭仲彬,找到那些人的后人,据说,他们也很厉害,就活跃在大兴安岭西坡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一带。”
郭静大侠痛快地答应:“好吧。我同意去四女寺,完成第四路的任务;之后,我就去执行第六路的任务,诛杀朱棣,报仇雪恨。”
李小脚看了看郭静大侠,郑重地说:“诛杀朱棣,只能消灭他的肉身。要想消灭他们的元神,根除他们暴虐的太阳之气;必须去大行山的西面找到‘西四’。也就是第五路的任务。”
郭静大侠反问道:“这么说,我要等完成第五路的任务之后,才能去执行第六路的任务,诛杀朱棣?”
李小脚连忙解释说:“这倒不必!各路人马都可以同时进行。各有各的作用,有的是治标,有的是治本;标本兼治,讲究个配合。”
李小脚接着说:“无论是第四路、第五路、第六路,都要充分利用第二路在朱棣身边做卧底的消息,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
郭静大侠有所领悟的又问:“我们具体怎么配合?”
李小脚见郭静大侠稳定了情绪,就细细地说出了自己的计划:
“第四路军去四女寺后,首先要在四棵至阴至柔的千年国槐上,找到‘灵籽’;这个槐树籽,之所以称作‘灵籽’,是因为它:一千年才结出一个,一千年挂在树上不落,若树死了,倒地之后,它就能落地生根,又会长成千年不死的槐树。
“李康术士随从郭静大侠一同去四女寺,李康术士的主要任务是找到‘灵籽’,一般人是识别不了的。郭大侠主要负责与郭仲彬沟通,将‘灵籽’交给郭仲彬,郭仲彬也精通阴阳之术;在李康术士的配合下,自然知道会如何使用‘灵籽’。
“郭静大侠把‘灵籽’和李康术士安顿在郭家之后,拿到射雕人的线索的联系方式后,就可以联络在朱棣身边卧底,去执行执行第六路诛杀朱棣的任务了。
“李康术士如何同郭家在四女寺,利用“东四”,这四棵至阴至柔的千年古槐及‘灵籽’,以此克朱棣太阳之气,达到平衡世态的目的;我已经单独与李康术士交代过了,这个不再重复。”
李小脚不愿意直接说出与李康术士的“交代”,是担心郭静大侠复仇心切,知道内情后,会节外生枝,影响全局。
那么,第四路“东四”的任务完成的怎样呐?基本上都完成了。
一、郭大侠与郭仲彬沟通很好,将李康找到的‘灵籽’交给了郭家,换取了郭家能够好好地安顿李康。也拿到了与射雕人的联络办法;就去与第二路军回合,获取卧底的消息……,进行诛杀朱棣行动。
二、李康和郭仲彬都懂阴阳之术,他们在学术上进行了沟通。李康原计划使用4粒‘灵籽’,可是只剩下了2粒‘灵籽’,不知道那2粒‘灵籽’哪里去了。是郭静大侠带走了没有给郭仲彬?还是郭仲彬收着没有拿出来?李康也不好多问,就按照李康想法,开展了种植槐树的行动。也就是李小脚“交代”的百年大计。
种植槐树算什么百年大计?!
风水学里说;门前有槐,荣贵丰财。民间也有句谚语:门前有槐,升官发财。据古书《周礼•秋官》记载,周代宫廷外种有三颗槐树,三公朝见天子时,站在槐树下面。因此后人,将三槐比喻三公,希望子女能位列三公。
这就是李小脚不愿意当着郭静大侠直接说出来的秘密:
李小脚在看刘仁的遗书时,已经算出朱棣是武神下凡,那些武力暴力的太阳之气,短期内不会消失,还会靠武力当上皇帝。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以太阴之气,去克制、找平衡。
她想到了,汉武帝刘彻也是武神下凡,也是靠着武力当上了皇帝。董仲舒则采用了“以文克武”的策略,不但克制了汉武帝暴虐杀戮,还营造了汉代的太平盛世。所以,就决定效仿董仲舒方法,来个“以文克武”。
种植槐树,其实只是表面文章;培育精英,才是真正的目的。她把培育精英的目标,选定了具有“人杰慧根”的郭氏家族。郭家大院,种植了播种了‘灵籽’,种植了槐树之后,果然应验了“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据民国《重修恩县志》记载:郭家连登甲科,其家族中的人物,被列入恩县名宦1人、乡贤5人、忠义1人。
自郭仲彬作为四女寺郭氏一世起:二世郭宗贤-明朝初期任都御使;三世郭麟-明朝任都御使、布政司;四世郭镗-明朝中期任都御使,五世郭澜-明朝中后期任宫廷主管、提刑按察使司、掌管锦衣卫军(如同现在的中央警卫团);六世郭帧-明朝晚期任北京槐鹿知县;七至十五世(略,不赘述);十六世-郭种德清代中期湖北嘉鱼知县、清代红学家著有《郭批红楼梦》传世;十七世郭经棻-民国初年任山东财政厅副厅长兼田赋部主任。
郭仲彬的十八代孙,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英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新中国铁路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曾任铁道部副部长,他就是:郭鲁(原名郭桂棻)。
《平原枪声》长篇小说和拍摄的电影、电视,主人公马英上级领导就是以郭鲁的事迹为原型。
在四女寺村,种槐习俗延续至今,著名的自然景观“槐荫清风”,曾被列为山东武城的八景之一。人们只知道,种槐彰显“四女孝亲”的历史故事;很少有人知道,种槐使得郭氏家族兴旺发达的故事。
2004年,郭鲁同志夫人刘甦根据郭鲁生前遗愿,曾对家乡的四女寺小学捐款25万元用于修建校舍。为了让后人记住郭鲁夫妇的义举,武城县人民政府将该校命名为“四女寺郭鲁小学”。
在明朝立竿见影的人物,就是:郭宗贤、郭麟、郭镗、郭澜。他们作了明朝一、二品官员,从朝廷的上层和内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朱棣的武力暴政;也就实现了“以文克武、以柔克刚”的目的。
若知后事如何?请您接着看: